Readventurer

重新出发去冒险, 在郎飞结与地壳的起伏山峰

飞翔的鸟插图。

为什么不能给朋友心理咨询


今天来科普下这个问题吧。

所谓科普,其实也想纠正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我们现在的心理咨询,人本取向,心理动力学取向,虽然也有积极心理学,或者和行为主义结合起来进行更有效果的改变,但是就我自己的陋见来讲,积极心理学和行为主义与上述提过的两个取向解决的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积极心理学和行为主义解决是如何将改变固定下来的问题,而人本与动力解决是欲望和动机的问题。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必然是结合而不是孤立的。

 
 

那么为什么说心理咨询不能给熟人来做呢,首先就我的理解来说,心理咨询实际是混合了社交态度的学习与训练 ,固有成见的破除和接纳,自我可能性的探索与重定义等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听起来很玄,仔细分拆来说。

 
 

首先说社交态度的学习与训练,罗杰斯曾经有段时间做过研究,研究为什么完全持有不同的人性观,心理发展论的心理流派都可以做咨询,这些流派间的共性在哪里,而研究的成果就是老人家所谓的,当事人中心疗法。

 
 

也就是说,在与当事人的会谈中,要对自己的观点保持诚实,对当事人进行无条件(注意不是选择性)的同时接纳,通过这种不予评判的,无条件接纳的态度,培养当事人对自己的接纳 ,对自己体验的开放,这是一种社交态度的培养,这种无条件接纳以及共情能够打破当事人的固有成见,如,必须如何如何 ,我才能被爱。这种无条件接纳从行动上,让当事人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说到低,我们的体验是唯一可以相信的东西,是惟一与外界交互的平台,寻自己体验的不相信,根植出对于自我的怀疑,压抑的体验会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从而成为生活中的破坏性力量。

 
 

这种无条件的接纳给予对方一个绝对安全的基地,在这个基地中,当事人可以把自己的各种防备完全卸下。与咨询师一起去探索自己最脆弱,最阴暗,最不可示人的部分,并将这种探索的成果带出咨询室。

 
 

在这种探索中,人们发现自己憎恶事物的可爱之处,发现在压抑能力中的强大之处,重新地定义自己的边界,重新地发现与其他人的关系。

 
 

这一切,是由咨询师的专业能力,情绪承担能力,以及治疗合约来保证的。

但是,无条件接纳仍然是一种需要耗费大量能量的事情,在咨询室中,由于咨询师的专业性,以及治疗合约的要求,咨询师需要以当事人为中心,这并不是说咨询师需要进行欺骗,而是指咨询中的议题的走向应该是围绕当事人的问题展开,在这个场合,双方一定是不平等的,当事人无疑应当比咨询师更为重要。

基于此,咨询师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适当地放下自己的情绪,进行延后处理,进行淡化处理等等。

 
 

然而在朋友关系中,却完全不同,双方是平等的,一方不需要为另一方压抑自己的情绪(我说得当然为是恋人未满的”朋友”),双方没有谁更是谁的中心。

 
 

咨询师不能与朋友做咨询,其因便出于自此。

设想一个抑郁倾向的当事人与咨询师成为微信好友,在咨询室中,咨询师对当事人强调生活的无限可能性,告诉当事人生活的另外一种景象。

那么课后,咨询师看到一篇叔本华的文章,那么是转发还是不转发。

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是事实却能产生真实的影响,因为对当事人而言,由于在咨询室中对咨询师建立的信任(或者用弗氏的话来讲,是移情),那么当事人对咨询师个人保持高关注是很合理的事情。但是如果看到这篇文章,轻则,咨询师的文章对当事人产生更负面的影响,重则,咨询师在当事人心中变得言行不一,从而失去咨询室中的信任感。

 
 

但是如果咨询师把治疗的态度带到生活中来呢,那么也就是说,咨询师需要在生活中可能与当事人产生交互的时候,都时刻控制自己的节奏,话要怎么说,文章要怎么发,结果就咨询师的生活完全地失控。咨询师的情绪也无法负担这样的情绪压力。

 
 

在欧文亚隆的小说《诊疗椅的谎言》中的前言,描绘了一个咨询师与当事人相恋,,并相伴隐居的故事,小说没有给出两人的结尾。但是这种关系无疑是极为危险的。

保持双重关系的结果,往轻了说,对于当事人的问题没有什么助益。往重了说,导致有一方或者双方都不堪其累,从而推动友情或感情。

 
 

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咨询师不会给熟人做咨询。

 
 

心理咨询要求,避免与当事人在除了咨询室之外其他地方相关。不保持私人联系。

这些当然与当事人的病情轻重,病患类型都有关系。

 
 

但是我想我已经把要旨说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