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venturer

重新出发去冒险, 在郎飞结与地壳的起伏山峰

飞翔的鸟插图。

我们的参照系


经常看到这样的文章,讲一个著名的音乐家穿一身破烂的文章去地铁中表演,可是过往行人却好似完全不卖帐,将其视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流浪艺人。

 
 

那样的文章大抵会发一通感慨,说我们日渐麻木的感官,对再妙的音乐也都会失去感触。

这也许不假,总有些人,对美的感受比一般人更强,那些能够把天才从人堆里挑选出来的伯乐,大多有这样的特长。

 
 

可是一次享受的体验,需要多少东西来成全

就拿音乐来说吧,同样一首哥,用音响,用耳机,清唱,伴奏,提琴,古筝,高音还是低音,回声应该有多大,就算成名歌手在发行专辑时也需要来回挑选音效工作室进行后期制作,才能做出一盘还算完美的音乐,可就连这么麻烦制作出的音乐,也不会被所有人喜爱。

 
 

在这么复杂的过程之后得出的声音,与歌者原来清唱的嗓音,又会有多大的不同。

 
 

这样说当然有些夸大了后期制作,或者说是包装的重要性。

 
 

我只有想说,某件东西之所以好,虽然是因为那内核是好的,可是也不能抛下外在的包装和外延。高行健若是从来没有得奖,知道他的人虽然会仍旧喜欢他,可是也不一定会像现在这么津津乐道。人们认知一件事情,类比社会心理学中说服两途径的术语来说,有外周途径和中心途径两类,你看高行健文字是好的,那是中心途径,你因为知道他是诺奖获得者而阅读他,那是外周途径。

 
 

不是所有人都是文学爱好者,不是所有人都拥有音乐鉴赏力。

一个土豪附庸风雅难道错了么,人家还不拥有风雅的能力,通过外周途径去了解下风雅到底是什么,又什么可非议的。

 
 

我们认识事物,也不能免于外周途径。或者说跟风。有时潮流可以给予我们线索和信息,让我们明白时尚或者风潮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

 
 

有人说,所谓柴可夫斯基,无非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周杰伦而已。

你听一首古典音乐,你在其他地方都听不到,你必须花几百元钱才能在那个装潢精美的音乐厅里,才能与那些衣着华贵的或真高雅或假附庸的人坐在一起,使用一种平时难得一见的绅士风度,闭目静听一番。

那其中的享受,你未必如某个午后,躺在路边的青石板上听到的鸟鸣更动听。

只是你喜欢为自尊心买单,为欲望消费,青石板的快乐既然人人都享受,那开放的花草就不再构成吸引,被人艳羡和向往,谁能说不值得消费。

 
 

更何况,同样是鸟鸣,你若花钱买来的,你必会更珍惜,只怕听起来,也能够听出与平日不同的悦耳出来。

 
 

 
 

最近onenote在手机出问题。写文章文气不畅,本来想把行为经济学的锚定效应,中心途径和外周途径,跟风是我们在信息不充分下的必然选择这几点讲清楚,可是越谈越乱。

回头再好好整理整理写吧。

本周好多事情。写百天写得很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