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venturer

重新出发去冒险, 在郎飞结与地壳的起伏山峰

飞翔的鸟插图。

依恋理论的基础—依恋系列之二


这是依恋系列的第二篇文章, 由于强迫症的性格, 因此还是会尽量详细地把书中我认为重要的地方都包括到。
本文主要讨论依恋的两个先驱研究者John Bowlby和Mary Ainsworth的工作与研究方法, 从中引出依恋理论的主要内容, 最后回归到婴儿的抚养期, 讨论母亲的抚养风格与婴儿依恋风格的互动关系。 以及婴儿在长大后依恋风格在各方面的影响。

John Bowlby: 依恋的生物本能

John Bowlby是依恋理论的开山祖师, 他首先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对依恋进行理解, 前文已经进行简单的介绍, 依恋是脆弱的人类婴儿, 与保护者形成情绪纽带, 从而保证自己生存的一种进化机制。这种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察到。
1. 婴儿时刻寻求, 并监测着保护者(通常是母亲,虽然保护者也有可能是父亲,但是仍然有证据证明,婴儿更倾向于向母亲谋求安全感。因此正文对保护者和母亲不再作明显的区分。)的位置与动向, 并通过爬向、哭闹等与保护者保持亲近。
2. 婴儿在探索环境的过程中, 会不断地回到保护者身边呆上一阵子,休息一阵子之后, 再继续地去探索环境。
3. 在面对危险情境和受到惊吓的时候,会逃回到保护者身边。

在这些行为中, 婴儿是将母亲作为一个安全感的来源来使用的, 婴儿在面临危险时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地方在于, 其他动物是寻找一个安全的地点, 而婴儿则是要寻找一个比自己更强壮, 更聪慧的人来获得安全感。

  • 亲近感与可获得性

Bowlby还认为, 这种安全感建立的成功与否, 有两个因素是重要的, 一是保护者的可亲近性, 二是保护者的可获得性。 即当保护者能否满足婴儿的情绪亲密要求, 给予婴儿抚慰, 二来保护者是否是稳定可预期的存在的。 同时这个可获得性不单单是物理上的可获得性, 也是情绪上的可获得性, 比如如果一个婴儿反爬向母亲, 但是母亲略生气的一巴掌把他拍开, 或者不耐烦粗手粗脚地抱起他, 那么从情绪上来讲, 这个保护者就不是可获得的。

可获得性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在亲密关系中, 不少文章会提到对可获得性的操纵, 青年男女经常会使用所谓『欲擒故纵』, 『若即若离』等等手段来进行可获得性的操纵。而这种行为与母婴依恋之间关系的相关性,倒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

  • 与当时代的反动

我个人在读这一段的时候也深受Bowlby所感动, 在当时那个时代, 精神分析的解释当道,而精神分析将人的病理性发展的来源理解为源自儿童的幻想, 而不是真实的生活事件。Bowlby极为反对这一点, 特别是他在一次事件中面对自己的督导师的冷漠的时候, 他的沮丧和苦闷达到顶点:
这位可怜的女人精神崩溃的事实, 对她而言却无任何临床意义---说实施, 这让我觉得恐惧, 从那时候开始, 我一生的使命, 就是要证明真实生活的体验对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他花了近3年的时候治疗和研究行为不良的少年, 发表了《四十四名青少年小偷, 他们的性格和家庭生活》, 并于1949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委任撰写于二战中无家可归的儿童的情绪命运的论文。

Mary Ainsworth的研究方法与陌生情境实验

Mary Ainsworth最早是通过招聘广告参与到了John Bowlby对依恋的研究中, 后来对依恋理念的成熟有很大的贡献:她发现依恋系统的可塑性, 从而将依恋理论推广到成人;她辩识出决定婴儿依恋风格的关键因素在于母婴之间的沟通模式;她强调儿童对照看者预期的影响, 并以之建立出亲密感的内部工作模型;不过在这里, 她最大的贡献是, 对Ainsworth陌生情境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 她使用科学的方法对依恋风格进行明确的分类, 后来我们提到的依恋理论, 多是指在Ainsworth陌生情境实验中的现象。

Mary Ainsworth先后在1954年, 1963在乌干达首都Kampala和美国Baltimore进行过对依恋风格的研究, 在乌干达首都Kampala, 她用了9个月时间, 对26个还没断奶的婴儿家庭进行自然观察, 每个家庭每隔两周观察两个小时,然后使用收集到的数据来回答有关依恋个体发生学的一些基础问题。

十年后, 在美国, Ainsworth重复了她的实验, 仍然是26个怀孕妇女, 这次时间为期一年,每个家庭经历18次, 每次4个小时的观察。但是这次的实验结果与却十年前与乌干达的结果有些不同。在乌干达的实验中, 婴儿在家中对保护者表现出明显的『安全基地』的行为, 但是在Baltimore, 相当的婴儿没有表现出这个行为。

陌生情境实验正是从这样的一个疑问出提出的, 因为在早期Bowlby的理论中, 『安全基地』是依恋理论的一个核心要件, 因此Ainsworth需要设计实验去证明这个假说。
而她所设计出来的, 就是大名鼎鼎的Ainsworth陌生情境实验。

  • 陌生情境实验

这个实验约持续20分钟左右, 母亲和12月大的婴儿来到一个到处都是玩具的房间,而后每三分钟呈现一个场景:
1. 母亲在的时候让婴儿探索
2. 母亲两次离开婴儿
3. 母亲两次与婴儿重聚
4. 陌生人(经过训练的婴儿观察员)出现在婴儿面前
Ainsworth期望在这些场景中,婴儿能够根据母亲的在场与否表现出安全和焦虑, 进而验证安全基地的假说, 但是实验结果却让 Ainsworth感到意外 ,在这些婴儿中, 非常明显地出现行为上不同, 正在这个实验中, Ainsworth完善了依恋理论的核心骨架, 并提出了三种不同的依恋风格。

依恋风格分类与影响因素

Ainsworth认为, 在这个实验中, 婴儿存在两个系统, 即探索系统和依恋系统, 这也是婴儿的两种主要的需要, 根据在不同环境中, 不同的系统的表现可以将依恋分为安全型, 回避型, 矛盾型以及混乱亚型。在这里进行详细的阐释:

  • 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即是符合Bowlby和Ainsworth早期观察的一种依恋风格, 他们在陌生情境实验中表现出灵活的能力, 在受到惊吓下会逃回母亲, 能够被母亲的亲近所安慰, 也能够在安慰之后自由地对环境进行探索。Ainsworth认为,与母亲在重聚时而不是分离时的反应, 更能说明婴儿是安全型还是不安全型, 安全型的婴儿在与母亲重聚时会快速地被抚慰, 几乎在与母亲重聚的一瞬间, 婴儿就能够获得自己需要的安全感。

  • 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风格对环境的变化并不敏感, 无论是母亲在场与否, 婴儿的注意力似乎都在探索周围的环境中, 看起来非常的平静。他们不会表现出任何想要亲近的欲望, 而且对母亲任何富有感情性的表示都充耳不闻。 但是从心率监测得到的结果看, 在分离场景中, 婴儿的心率很明显是加快的, 而且在实验前后, 回避型婴儿的皮质醇水平(一种人体主要的压力应激激素)都明显地高于安全型婴儿。
因此, 回避型婴儿并不是对分离无动于衷, 而更像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抑制策略, 一方面将注意力转移到探索系统上, 另一方面, 自我抑制了依恋系统的需求。稍后我们会看到这种策略的产生, 与抚养者的沟通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 矛盾型依恋

存在两种矛盾型婴儿, 一种是生气的, 他们在与母亲重聚时表现出即想与母亲亲近, 又表达愤怒并想拒绝母亲的行为, 另一种是被动悲伤的,重聚时表达出无助, 胆怯地向母亲寻求安慰。而这两种类型在与母亲分离时都表现出淹没性的悲伤,甚至几度使实验中断, 而即使母亲在场, 他们对母亲的迷恋, 也似乎在寻找一个不在场的母亲。
对于矛盾型依恋风格而言, 他们的母亲的抚养很可能是无法预期、不可捉摸的, 也因此矛盾型似乎在不断地纠缠着他们的母亲, 从而试图将能够获得的亲近感最大化。

  • 混乱亚型

混乱亚型是Ainsworth的学生Mary Main发现的。她发现在有一类婴儿是无法安全按照以上三种类型来进行划分的,他们的反应是不可捉摸的、怪异的, 他们在重聚时, 或向后躲开母亲, 或者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瘫软倒地, 或者茫然恍惚, 或者用手捂住自己的嘴巴。因为这种行为持续时间较短, 因此一直没有被发现。
在后续的研究中, Main发现, 混乱亚型这种奇特的反应, 很可能是因为两种原因, 一则, 母亲即是亲密的来源与安全基地, 但是同时又是危险的来源, 这种情况在虐待婴儿的父母中多见, 在在虐待情况的婴儿中, 有82%被鉴定为混乱型, 而对照组只有18%。二则, 母亲经常感受到恐惧。因此很可能, 婴儿在亲密的互动中继承了母亲的情绪。混乱型在贫困, 精神病人群, 滥用药物等人群中比例极高。
需要注意的混乱型是一个亚型, 因此一个混乱型, 一般同时也从属于以上三个类型之一。

  • 母亲的抚养方式对婴儿依恋风格的影响

Ainsworth在观察中, 并不是那些与婴儿有更多互动的母亲更能够抚养出安全型的婴儿, 因此她断言, 真正重要的是沟通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我们仍然从三个主类型一一进行论述。
安全型的母亲对婴儿的需求具有惊人的解读能力, 能够在婴儿需要亲近时对其进行温柔的抚慰, 也能够在婴儿烦躁需要放婴儿去玩耍, 这种解读能力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同时又不具备侵入性。这种沟通被理解为是合作, 而且是随情况变化的。母亲表示出对婴儿的理解, 而且有能力处理婴儿的需求。
回避型的母亲似乎对拒绝依恋行为,他们不具备情绪上的可获得性, 当婴儿需要情绪抚慰性, 他们或者拒绝抱孩子, 或者在抱孩子时动作生硬冷漠, 婴儿对母亲的拒绝表示出生气的情况很常见。而婴儿所发展出的回避策略在这种情况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抑制对于依恋的需求一来回避了自己被拒绝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躲过了把母亲推得更远这种让自己害怕的愤怒。 前言提过, 依恋是与婴儿的生存本能密切相关, 一旦产生对自己的保护者产生愤怒, 将希望将其推过, 其后果是毁灭性的。
* 矛盾性的母亲能够回应婴儿的需求, 但是其回应是无法预期的, 似乎是由于其自己不稳定的心理特质, 她总是无法恰如其时给婴儿以反应,由于其反应是不可预料的, 因为婴儿往往采取更夸张, 持续的反应来表达自己的需要, 以之来最大化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回应。

婴儿依恋风格的长期影响(部分)

本章重点不在这里, 因此只提一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 不同的依恋风格在青少年時期的不同表現。
在学校里,安全型儿童经常得到与自身相符的, 教师温暖的对待,回避型儿童(经常是闷闷不乐的, 傲慢的,或者对抗的)却容易引发出别人愤怒的控制性的反应, 而矛盾型(看上去即黏人又不成熟)容易被过度宠爱,被当作更小的孩子对待。常常看到回避型的儿童在欺负其他孩子,矛盾型的孩子经常是被欺负的孩子, 而安全型即不被欺负, 也不欺负人。

结论

本文主要讨论了从John Bowlby到Mary Ainsworth对依恋理论的先驱性工作, 同时介绍了依恋理论主要的研究方法, 自然观察与Ainsworth陌生情境实验, 进而从实验中婴儿的不同行为, 引出三种不同的依恋风格, 并讨论婴儿何以形成这些不同的依恋风格。 母亲的母婴互动沟通对其塑成至关重要。 最后简单提到了不同依恋风格在学校中的惯常表现。

昨天与一位旧友聊天, 提到一句话, 这话是我以为不言自明的, 但是旧友却提到这话对不同人而言是极端重要的。

『没有人能够断言你的生命, 心理学也不能。你能够通过心理学更了解到自我的一些事情, 但是无论何时, 你总能够按照你自己的心意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