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venturer

重新出发去冒险, 在郎飞结与地壳的起伏山峰

飞翔的鸟插图。

追寻,植入,言语的悖论及理想主义的成长过程


看到一条微博:

“当年一心想要摘下面具的人,如今混身都是假面;飞得太久的人最终还是要落下;小丑那最后一张笑容,还薄薄的贴在脸上;你以为迟早会反目的庸人们,却走的很稳。每个人都会经过荒漠,你却把它当成了全部

转自吴淼 http://wc31415.blogcn.com/

意思很明白,道理说得也很清楚,对于他其中的最后观点也完全同意。

但是却对它的说理方式产生了怀疑,这怀疑慢慢扩大,最后变成了极度的反对。

某年某月,收到一条短信”这个世界还有你存在真好,这让我看到了一种理想的力量,每次在向着自己的梦想奋斗,疲累时恐惧时看看你,就觉得充满力量”。

某年某月,朋友A告诉我,我希望你和你女友最终会走到一起,那是这个混乱肮脏的世界上最后的童话。

我们分手后,A在博客里说,我再也不相信感情了,理想主义都总会现实起来的。

这是他的第一个结论。

老同学中有一对B和BS,B总是拈花惹草,BS也总是和别人暧昧不清,A很早就对我诊断,这种人,没有直面自己的内心,浮动地跟着别人的眼光和虚荣来回飘走,不出一两年,迟早要分手。

现在他们还一直在一起,A在博客里接着说,那些平凡的,最朴实的欲望才是这世间惟一真正的东西。飘在空中的理想主义,太假,太虚。

这是他的第二个结论。

面对他的这两篇文章,这条微博和这两个结论,我想说的是,丫滚犊子,那凉快那儿呆着去。

从头到尾,我和B的故事,关你一毛钱关系,对于我的转变,我的挣扎,反思,收获与代价,你懂得那怕一星半点么,而对于B,对于他的软弱,奋斗,坚守与珍视,你又明白多少,这一切论断和结论,全是你在自己的世界独自一个人的臆语和YY,整个逻辑推导过程充斥着读者体和知音体的思维方式,某人跌倒了,爬起来了,于是你得到一个人生道理,风雨过后总会见彩虹,华盛顿砍树了,你得到一个人生道理,巴菲特写自传了,你得到一个人生道理,从头到尾,你丫就是傻不拉登

地使用这种简单地推理方式试图用两个步骤就解决这个世界的问题,而这个两个步骤之外,这个世界有多么广大,多么复杂,人性有多么邪恶多么善良你也毫不用心体会,整个世界就是你独自一个人的沉浸,整个万千的变化就这样被你用几百条逻辑规则给肢解,在你脑海中好像有一个后备规则库,你激越时,使用规则A,低落时使用规则B,你看这拔人是使用规则C,看那拔人时使用规则D,而这些规则,没有一条是你自己在世界中体悟出来的,全部是来自书本里,别人口中,影视作品中———–,然后你一会向东一会向西,活得挺累挺用力,却完全不知道整个人飘来飘去到底搞什么灰机。你得出一个理想主义的结论时,因为你被一个理想主义的例子影响,你开始做事,又被人事处理的好的同事影响,你用简单的概念简化人,简化世界,随着自己的境况调整使用规则A还是规则B,自始至终,他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丫知道一星半点么?

你即不知人,却更不知已,不知人是你用简单的规则套用世界,而你如此被容易被影响,这种简单的逻辑思维方式的形成,这种读者的段落,哲学家A的句子,名人B的语言不断地从你嘴里跳出来,管窥蠡测地我发现你的规则库里没有一条你自己的,你的是非观飘满了先贤圣哲们的思维碎片,在各种”主义”幽灵的控制你如同被摄魂的僵尸,被提线的木偶,在你的脑海中,生活中,我看不到那怕一丝半点你自己的生命。

思想是如何被植入一个人的大脑的。

我如果有个孩子,在他形成他自己的是非观以前我不会让他随意地看书,特别是非客观著作,特别是蕴含着价值判断的著作。

粗略来看,思想植入方式至少有如下四种方式(欢迎补充):

1 通过直接讨论结论从而植入假共识:

比如以下一句话”中国现在实现民主后,谁能把各省势力重新强力统一起来?”这句话看似在问”有那个力量能够做某事”,但其隐含的前提如下”如果中国实现民主,各省势力一定会重新各自为战,天下大乱”,在这种情况,思考第一问题就隐含着接受了第二命题,这便是通过直接讨论结论从而植入假共识。

人们在沟通和交流 的时候,为了方便起见,会有很多前提预设,这其中即有些被人们广泛接受,更多的则是个人的看法甚至偏见,比如在我的思想逻辑里”民主是好的”这个无须讨论,我整天思考是的民主之后怎么办,于是如果遇到一个以”民主是西方势力殖民中国的工具”思想为前提的人,他问”那你说天安门事件时,你是邓小平,你怎么办”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便很无奈,甚至无语,因为这个句子隐含了太多前提,不把这些前提厘清的情况,讨论这句话两个人只能是鸡同鸭讲。

以上说的是两个具有独立思考的人的沟通,而对于孩童而言,在其看书时,由于他无法辩明这些前提,他的阅读,无时无刻不是在被灌输,他谈到A,则A的前提,A的基础,A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暗暗地对他进行思想植入。

2 通过虚构人物结局从而植入假因果:

我们五千年来因果报应的教化即是采用这样一种方式,好人得好报,恶人得恶报,去翻翻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看看包公案,果报之说一直影响着世人的心灵。

现实世界里,这种因果报应无法解释大量的”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辅路无尸骸”,于是引入来世,引入末日审判,天堂和地狱这种未知的果报同样是通过虚构人物结局来植入假因果。

再进一层,未知能欺骗群氓,却难以欺骗知识分子,于是心理学果报开始大行其道,名侦探柯南中,杀人者总是会跪地忏悔,表示自己选择邪恶后灵魂不得安宁,从未安眠,于是”好人的好报便是成为好人,恶人恶报便是成为恶人”,在这样一种假因果中,好人都是面目慈祥,神情安定,灵魂充实,而恶人则是午夜惊醒,疑惧不安,紧张恐慌。这种因果把存在的状态作为一种假因果,在当前非常有市场。然而实际上,无数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压抑自我,内心即不平和也不安定,而是时时陷入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之中,反倒是一些反社会人格的连环杀人狂,在杀人作恶时心智稳定,内心平和狂喜。

最后一层的假因果,则是塑造出好人与坏人的大众认知,好人被大众喜爱,被爱被接纳,而恶人则遭众人唾弃,永世孤苦无依,灵魂游离失所。这层因果的真假在两可之间,不好完全地被认为是假因果,但是好与坏之间的界限模糊,”好女人看上坏男人并试图改变他”的恋爱模式就或多或少地说明了邪恶并不如我们所想那么遭人们远离,美国连环杀人狂经常在入狱后收到无数女子的求婚信,并与其结婚生子,《犯罪现场》《犯罪心理》《沉默的羔羊》等影视作品之风行,也在一定程序上说明,善与恶的市场并不如这种假因果所讲的那么明晰。

你很好,但是咱们不适合—–句式被誉为分手经典句型,其中的逻辑是,你这个人非常好,但是很闷,道德教化虽然被人类选择,却总是以道学先生的形象被人的本我所放弃。

禁忌自有禁忌的吸引力所在,但凡一本冠上“禁毁”的名字,立马便可被人们口耳相传,在书摊上占据一席之地。

3 通过选择人物形象从而植入假逻辑:

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丰神俊郎””剑眉星目””肤若凝脂”同时被各种人物爱上,显得魅力无穷,武侠网络小说满足男性的YY,日韩琼瑶言情剧满足女性的YY,通过选择人物形象,通过主人公多才多艺,真性真情,智力超凡,幽默风趣,爱情系数爆棚等等外在吸引属性,作者成功地假设了一种人物,来让读者们爱,接纳这些主人公,于是在爱和接纳的前提,主人公做的事情,拥有的看法,都被植入读者的意识。因为主人公的行为,想法与外在吸引属性是归在同一个主体身上,于是心理学的光环效应导致读者把这种吸引值错误归因,读者很可能归出这样的潜在逻辑”因为主人公持有某某看法,做出某某行为,所以主人公很可爱,被接纳”,但是很明显,这样的潜在逻辑即使不是完全错误的,也极度混淆了逻辑最主要的成份”因为主人公具有那些外在吸引属性,所以主人公很可爱,被接纳”,于是读者潜在认为,只要自己像主人公那样做,拥有他的偏好和价值观,自己就会像主人公那样被爱,被接纳。

4 通过褒贬词从而直接植入价值观

每个词性都有其词性,潇洒和轻浮,稳重和木讷,每个性状都自有其不同的表述,对同一行为,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评判,但是在完全批判性阅读之前,一本书中的词语的褒贬意义,即暗暗地为这种行为定了性,于是这种行为在读者的意识中便被打上标签,大多数情况下,对这种行为,不须要再仔细地思考它的价值,它的功用,就可以凭那个褒贬词对相应的行为判断并作出取舍。

这并来并不成一个问题,因为如果阅读足够丰富,那么同一行为的不同褒贬,不同评价,自然会足够冲突从而引人思考,但是人是一种偏好型的动物,以自己为例,自己不喜欢阅读乡土风的写实文学,所以《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废都》等等文学首先就被自己偏好性地排除掉,这样的偏好阅读会导致在一种偏见中越陷越深,自己倾向性选择接触世界,世界又反过来印证那些褒贬的成立,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大家的爱恨是一致的,对行为的判断是一致,于是价值观被偏好性地植入。

通过以上这些途径,你被洗脑了,你享受音乐的同时,接受了英雄的高大和殉国的正义,你看曲折剧情的同时,接受了坏蛋的邪恶和自私的可耻,那单调是高昂激越还是诡秘难听,那镜头是正面俯拍还是侧面斜视,一切地一切,都在变相地满足着作者的欲望,这些欲望在现实世界从来空幻,可是在书籍中,在影视中,在作者上帝一般的安排下,一套完全不真实的推理,归纳,因果产生了。而一个儿童读者却会不加分辨(你又如何能够要求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世界的人懂得世界呢)地接受这个被欲望变形的世界。并当成真实的世界,于是作者爱恨成了读者们生存的最高标准,“只要像书中人物那么做,就会像书中人物那么可爱,像他们一样成为主角。”(稍带说一句,很多人活得很有镜头感,他们极度自恋,总感觉自己的一举一动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总感觉在这个世界之外,有双眼睛在看着自己,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在照相机前摆拍。这种心理和现象也是类似的原因。)

于是以这种方式,那些作者们无良地影响了未接触世界的儿童,在他们认知世界规则之前,作者把理想世界的规则植入他们的脑海,而这些规则他们之所以在电影小说要着力地表达,用力地表现,是因为在他们自己身上,这些规则早已被证明是虚妄地幻想。

那是他们未满足地欲望,未实现的幻梦,却以这样的方式,重新影响了青少年与孩童。

于是这些青少年与孩童,成为他的未满足的欲望的一具尸体,被操纵控制,成为别人想法的嫁接物,看似自主的大脑,实则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当孩童长大之外,不可避免地发现这个世界的规则与自己心目中世界的规则完全不同,某些地方截然相反。这时只有两种解决方法,推翻自己,或者推翻世界。

没有人愿意推翻自己,推翻自己是精神世界所发生的最大的苦难和崩坏,是精神自我的死亡。那么。—->推翻世界吧。

于是理想主义者开始奋斗,开始征战,开始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人性本善,证明英雄主义,证明天长地久,证明一切一切,他要证明,我自己没问题,人性可以光辉,可以永恒,可以在暗夜中开出最闪光的花朵,可以一生只爱一个人,可以见义勇为,陨身不顾。只要他做到了,他无疑就可以证明,这个世界的规则是错的,是这个世界错了,与他没有关系。

他在存在变成一种证明,一种反抗,他会写开头那样的微博,他要告诉他人,某些规律不是规律,只是统计,只是大多数人选择了这么做而已。于是他活得不安,他无法体验生命,体验自己,因为他不是在为自己活,他要向别人证明一套公理,要与自己生而为人的动物本性作殊死的搏斗,他每时每刻不得安宁,因为他做任何事情时,总有一个巨轮在他脑海中永不停息。只有当离证明人性的光辉近了一步时,才会因为符合自我假设而得片刻平静。

他是这个世界最可敬可叹的堂吉诃德!

他会很累,他在完成一场战争,一道证明,唯独不是一次生命,他会有这么几个结局:一,征战一生,却在征战的目标中错过几乎是全部的风景。二,承认失败,让自己的世界,完全毁灭。而毁灭之后,又有不少人无法承担精神世界的崩溃与精神自我的死亡,从而选择 2.0 自我肉体消灭——这是无数天才们选择的道路,让后人泣叹唏嘘——即使侥幸能够度过这轮劫难,其他的两个选择:2.1 认为这个世界是绝对现实的,认为物质的力量才是主宰这个世界的惟一力量,于是从天空走向地心,从体制外的抨击者变成体制内的腐败者。2.2 去深入地,认真地,完全彻底地认识真实,看到善的和恶的,好的和坏的,看清每条河流的走向,每座山峰的崛起。。。。

2.2 太难了。这么多年,活到这种境界的人,我见过的,大概不超过一个手掌。

如何回避植入

植入既然是一种公理系统,那么反对它也即是两种手段,其一,从小保持大脑的空白,在被别人的想法格式化之前,只接受真实的世界,真实的欲望和想法,这样才会形成自己真实的是非判断。其二,读书行路,让不同的公理系统在自己的疆域里面相互矛盾,从而在不同的选择中了解自我。

两个悖论

道德是重要的,名利是不重要的,可是这部作品被你认知,被你接受,一直到你喜欢上它,在这整个过程,名利却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你津津乐道这部作品,与其如此有名难道毫无关系?于是”道德是重要”的这个命题却通过”名利是重要的”方式影响到你,道德作为显意识进入你的脑海,名利作为你的实际行为彰显你的本能,有朝一日,这对矛盾会让你撕裂般地挣扎。

相貌是不重要的,善良是重要的,说这句话的人物,哪个不是男俊女靓,于是善良是重要的这个命题,却通过你相貌是重要的这种本能选择,进入你的世界。

你要长相厮守,你在看别人的长相厮守的故事的时候,有没有想化身为故事中主人公的想法,这个想法本身就是一种对异性的追求,若你在婚姻中,在男女关系中,那更加明显,你再一次是意识中要像他们一样长相厮守,行为上对另一个故事中的另一个异性充满爱慕。

这个世界上的逻辑,就像老子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也,道是不可道的,却又不能不道,于是只有故且道些不是道却近似是道的东西,希望存于你的心中,让你有天能突破这形式,悟出这真理本身即是束缚,才会抵达作者本来想告诉你的东西。

悖论之二:

佛家有黄龙三关之谓:一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你看书后,再次被植入一个想法,”别人的想法是不重要的”你将之奉为真理,可是却忘却了一件事,这句话本身,就是一条别人的想法,你忘却这句话的后果就是,这句话在你这儿,是被你打折地实现地,在你的世界里:它的实质是,村上春树的话是重要的,北岛的话是重要的,高行健的话是重要的,食指的话是重要的,甘地的话是重要的。。。。。。。

而巴菲特的话是不重要的,索罗斯的话是不重要的,邻居大娘的话是不重要的,父母的话是不重要的。。。。。

有朝一日,你碰壁受挫,那时你许发现邻居大娘的话,父母的话好像有那么一点道理,你会改变,会觉得”别人的话是重要的”

也所谓黄龙三关第二关,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然后终有一天,你会明白,”别人的话是不重要的”这话不仅包括父母,包括邻居大娘,更包括高行健,北岛,包括张国荣等等所有你曾经依靠过的灵魂,除了你自己,没有谁的想法是重要的,你是独立的灵魂,你不须为了别人的价值观而为,不管这价值观来自你父母,来自席慕容,高行健,来自甘地,马丁路德金,来自佛陀还是耶稣。

你自是你自己的灵魂,你自有你自己的体验,你终将会有你生命的收获,这其中的春华秋实,生灭轮回,只有你自己才是标准,只有你自己才明白对错。万法都该为你所用,而你,却不在任一法之中。

你必将发现你自己的道,自己的佛,你承受自己生而为人的局限,却能在局限中感受发展那更为繁盛的世界,这命定只为你自己而开,你将成长,如同深山幽涧中那一朵自发自生的木棉花。

你会不断犯错,不断地在错误中感受生命,在喜怒哀乐中起伏波动,这便是你生而为人的意义,是你所拥有惟一的东西,也是你所拥有的一切。

你将体验自我,感受世界,你明白自己,从而也会明白他人,你知道人性即没有那么邪恶,也没有那么神圣,从来没有,将来也不会有,这善恶间选择的体验不会让你离天国更近,却会让你更明白本真

你会回归自我,回归当下,感觉你脚下这条路,眼前这道风景,感觉皮肤每一寸的颤栗,感受这份宝贵的存在。

你经过的所有想法,看过的所有书籍,听过的所有忠告,都将是你的扶梯而非绳索,你面临世界数不清的存在,提供你自己唯独一份的存在,你狂笑浩歌,悲哀愤怒,凭着你的身体和灵魂最本能最直接的反应去接触数不清的选择,然后离开那些讨厌的,接近那些欣喜的。

每一分每一秒都流淌甘美的汁液,每个脚印,泥土,细胞,星球,都会和你的存在一道,不求永恒,不是永恒,却得永恒。

那时,林木茂盛,风吹花动,泥土芬香;那时,潺潺细流,石激百响,鱼跃虾戏

见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Ps:本文谈到文章小说对人的意念植入,故而是一种自指,故而本文也是一条新的悖论。本文人物乃是虚构,当然有很重的自传成分在,熟悉本人的人自然一目了然。

Ps2:陶渊明的淡泊名利,也是以名利地方式在影响人们,所以亦是一种概念植入。

Ps3:本文的目的在于让人脱开束缚,体认自我,当然不是赞同礼崩乐坏,任意妄为,这一条,虽然认为不必讨论,却还是提一下,以免某些正好陷在某些状态中的同学,偏激行事

Ps4:如果读了本文后,某些熟悉本人的人,得出这样一条结论,说本人已经彻底世俗了,那么本人将非常遗憾,禅机未到,纵然舌灿莲花,也无法通往一个人的内心。

Ps5:本人本法评估本文中所含思想若被大面积传播后的社会影响,只是希望能以自己的成长,帮助到一些挣扎的孩子,虽然任何思潮一旦辅开,都会被扭曲变形,却不能因噎废食,鄙帚珍藏,故仍然发之。

Ps6:本文若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附注部分极为重要,请勿删除,请尊重版权。勿随意盗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